每周末和我一起打球的是一个98年的女孩子,刚工作3个月。中场休息时,她特别好奇地问我,“你拿到人生第一份工资的时候给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吗?”

这倒是把我问住了。我仔细想了想,给长辈包了红包,出去旅行,除此之外并没有为自己置办什么特殊或昂贵的礼物。

她回了个“哦”,声音低落,神色透出些许失望。

《二十不惑》剧照

不过随即又抬手摸摸颈间的紫色玛瑙石项链,眼神里重新焕发出了莹莹的光彩,“其实我是有愿望的。我想给自己买个20万的玛瑙项链。”

被她一番抛砖引玉,我倒是想起来,刚毕业那会儿是有过和她类似的,与收入明显不相符的宏大购物欲的:名牌包。

听闻同学的朋友人在美国,便心痒地打算托他代购。等到把选中的款式发过去,才得知对方已经回国。初入职场,经费毕竟有限,想买的决心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坚定,也就顺势作罢。

经费略微充裕之后,迫不及待地入手了一两款小轻奢的包。初时的确是宠爱了几回,但多番验证后,才不得不感叹:真是中看不中用的主。现如今每日稳稳地挂在衣帽架上,瞻仰一番便算了。

真论实用性,还是七八十块买的帆布包更胜一筹,零碎物件包括电脑都一并装下,出门有十足的安全感。“包”治百病搁我这儿,真起不了什么作用。

当然会被同龄人开玩笑,奶茶不喝,包也不爱,如此清心寡欲的消费观可一点儿也不像90后。话里话外的意思无非在表示:犯得着对自己这么抠门吗?

事实是,工资跑不赢通胀,对可支配收入和未来预期发生的支出之间的逆差充满了未雨绸缪的危机感,加上前两年追逐各类网红餐厅、新款口红等无意义消费带来的浮躁和疲倦,更坚定了我回归理性消费的念头。

和姐妹外出旅行,我的思绪永远游离在人潮汹涌的商场血拼圈之外,充当着陪逛的角色。

身边的姐妹则是勤劳的蜜蜂,从这头的专柜飞到另一头的专柜。试完了这边的口红,又去试那家的粉底,听着专柜导购说着怎么使用消费券最划算,最后拎满战利品,满载而归。

而我,两手空空,逛了个寂寞。还赚来对方一个爱的抱怨,“你怎么就光陪着我买东西了,也不给自己买点。”

我很无辜地笑笑,“因为我没什么需要买的呀。“

或许是因为理工科出身,让我偏爱实用至上的原则。对各类非必要性商品的消费,我抱着慎重和警惕的态度,也比较反感过度包装和同类产品的过度消费。

口红眼影粉饼之类的彩妆,限定在够用的数量和合适的产品范围内。节日限定四季上新,或者换汤不换药的营销把戏,根本无法诱惑我下单。

手机电脑等3C电子产品,只要能正常且勤勤恳恳地运作,不耽误日常工作生活,那出了新产品又与我何关呢。换新机也不过是一样的用法,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去凑这个热闹。

有时大家交流起买买买的话题,我小心翼翼地流露出上述观点的苗头,还会得到别人“人生了无生趣“的评价。

若是购买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那无可厚非。但有多少消费行为是被商家媒体怂恿鼓动,又或者是放纵性消费呢?

我懒得解释,也不想为了假意合群而为难自己,仍旧我行我素地做着别人眼中毫无乐趣的那种人。

不过,理性消费也不代表我抠门。

女生的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这话倒是不假。当年纪开始悄悄滑向30,对所谓的流行和时髦就逐渐产生了免疫,而是更在意剪裁和质地。

我会留心观察面前女孩子的衬衫质地,软榻有明显褶皱感,肩膀还冒出轻微线头。款式虽好,只可惜材质上的瑕疵削弱了视觉上的舒适,也有些辜负了她这个年纪天然的青春感。

再看到另一位比她稍大一些的姐姐,白色长裙款式简单,唯一的装饰便只在腰身那里配了一条金属扣的腰带,但整体透着简洁与大气。

我很喜欢的一位女性长辈也常跟我们几个小辈讲,年轻的女孩子正是爱美爱打扮的时候,但是追求质量比追求数量更重要。拥有一两件剪裁得体质地挺阔的衣服,比一柜子便宜却没型、穿了两次就不想穿的衣服,更值得投资,穿上身也会更自信。

初时接收到这番过来人之言,我还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囊中羞涩,审美和观念也摇晃的很,因此尚无体会可言。

工作几年,经济、审美和观念都同步成熟。此时我终于买到一条包裹合适,质地细腻柔软,却比普通贵出不少的牛仔裤,受到一众女同事和女性长辈的称赞时,就会真心感慨:数量不是重点,实穿耐穿的美感才会带来真切的自信和快乐。

这就直接导致,再看回从前在快时尚买的衣服,真是有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感。

写到这里,似乎看不出我有什么特别喜欢的物品。其实不然,我是气味爱好者,钟情试香。路过香水香氛店,总少不了挪步进去逛逛。小样收的比较多,正装也有,但只两三瓶。

每日试新香,原本是我的乐趣所在。但年初的疫情,直接导致大多数人两三个月都没办法正常出门。

这种情况下,香水自然无用武之地。对着满当当的一盒子小样,我只能虚无地叹了口气,决心不再购入新香,直到把手边的库存降为零。

与此同时,我开始清理家中的闲置物品,将其放上二手平台。甚至还机缘巧合地和一位买家成了朋友。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某种程度上,疫情的出现承担了重塑大众消费观的角色。在社会以“消费带来快乐”,“消费提高生活品质”的观念灌输下,即便不是出自本意,我们也都或多或少地成为了推动这种趋势的一分子。

而当潮水退去泡沫消逝,我们中的多数才意识到,平日大量非必要性商品的囤积消费实在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回归理性消费后,我的钱包轻松了起来了,家里有了比之从前更为富余的空间,也不再浮躁地追求各种新品网红或者根本用不着的东西。

省下来的时间,拿来运动看书学习,顺便攒攒下一次的旅费。说我抠门也好,说我毫无乐趣也罢,这就是我喜欢的、并且为自己负责的生活方式。

长期征稿

我们这些小人物

也许在历史长河和浩瀚宇宙中,我们只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但在有限的生命里,每个人都在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

你是否也有一段难忘的职场故事,或是漂泊在外的艰辛历程?《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三条版面现面向所有读者征稿。欢迎来稿,与我们一起记录这个时代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