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一个永远都无法捕捉的东西,买水果、吃饭、走路,它都在转动,就这样突然想到这部电影。《杀手莱昂》是法国导演吕克贝松1994年执导的影片,在全球获得极高口碑,其中主角让雷诺凭这部影片在国际上崭露头角;10年后,2004年,让雷诺获得法国总统希拉克颁发的国家勋章。

《杀手莱昂》讲述的是一个通俗故事,描述一个中年独行杀手,潜行在美国黑市(黑社会)边缘,以暴力为人摆平恩仇。影片刻画了莱昂独身的执拗、坚持,同时表露了这种灰色生存背景下,一个小人物的悲剧。他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乘地铁,一个人锻炼身体,一个人杀得对手屁滚尿流……这就是他的快意江湖,或许是充盈的,我想更可能是一个人的方式,已经让莱昂麻木地认为“生活一直都是这样”吧。直到遇见“玛蒂达”,这个让他意识到,“生活并非一直如此”的小女孩儿。

莱昂无意拯救玛蒂达,而玛蒂达全家惨遭杀戮,莱昂成为她唯一的依靠,于是这般,一段奇怪的感觉在两人间日久生情。

影片从始至终,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父子恋”的情结,说它真实也好,畸形也罢,都无法取缔人们对它的情有独红。莱昂为救落入恶警之手的玛蒂达在警署大开杀戒,最终招来杀身之祸。莱昂倒在血泊中的一瞬间仿佛获得从未有过的自由,他打开手雷保险,与敌人同归于尽。

初次看《杀手莱昂》这部影片大概是在2004年,还在百度贴吧发现诸多类似“如果莱昂不死,会怎样……”之类的帖子,跟帖人非常多,大家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莱昂与玛蒂达之间情感的支持或理解。这是一个多少有点无聊的话题,但是不是这么想想的可能都没有呢?

莱昂与玛蒂达的“恋情”是畸形的,首先在于他们的年龄,这很可能是一件“败坏道德”的事儿,从社会通俗角度理解,一个江湖杀手与一个人生未启的小姑娘共同生活,令人发指。以至于玛蒂达在旅馆向人说起,“这不是我父亲,他是我的情人”时,店老板表现出震惊与慌乱的神态。我想吕克贝松在此所要表现的即是“世俗情态”,有这样的普世的道德标准,莱昂想不死都没门儿。

然而,当我们身处现实,设身处地的时候总能发现一些有违“普世道德”的东西,婚姻的畸形程度远非电影艺术所能企及,贫贱、富贵,都不能摆脱它的真实性——人们对道德的无视。可是,这种道德真是存在的吗?那么我们为何嫌弃之余又心向往之?人们永远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因为这种思考以及价值判断仅已自身为起点,忽略了利他意义。如此一来,道德,就成了一种可怕的自私行为。或许正是对于类似的一种人格的认识,吕克贝松判了“莱昂”之死,从审判到执行,就发生在电影院。是不是快了点?

其实有一个事实我们也要承认,如果莱昂活了下来,他与玛蒂达之间的发展或许真的会令人跌破眼镜。真是如此,就太破坏和谐了。

艺术需要完美,而迎其所好,就成了它最佳捷径。祛除不好的,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人性进行阉割,人们往往对此心花怒放,乐此不疲。

莱昂之死,因在众人。而他又没有完全消失,影片结尾玛蒂达把他一直带在身边的那盆万年青栽在了校园的树林里,这大概是一种精神的默许,与长存吧。